在蛋白电泳实验中,缓冲系统的选择直接影响分离效果与数据可靠性。Tris-Glycine和Bis-Tris作为两种主流缓冲体系,其核心差异常被忽视。本文将深入解析二者的工作原理、适用场景及选择逻辑,助您精准匹配实验需求。
一、本质差异:化学组成与缓冲原理
组成:Tris-HCl(阴极)+Glycine(前沿离子)+SDS(阳极)
pH范围:碱性环境(pH 8.3-9.5)
迁移机制:依赖“移动边界”效应。Glycine在浓缩胶中迁移慢(低电荷),进入分离胶后电荷增加、速度加快,推动蛋白条带锐化分离。
特点:成本低、操作简单,是分子量10-250 kDa蛋白的通用选择。
2.Bis-Tris系统 (新一代高性能缓冲液)
组成:Bis-Tris(双(2-羟乙基)氨基三(羟甲基)甲烷) + MOPS/MES(稳定阴离子)
pH范围:近中性(pH 6.4-7.2)
迁移机制:直接迁移模式。阴离子(如MOPS)全程保持高电荷,蛋白在恒定电场下匀速迁移。
特点:缓冲能力更强,pH稳定性优异,兼容下游质谱分析。
二、性能对比:五大关键维度解析
特性
|
Tris-Glycine系统
|
Bis-Tris系统
|
分辨率
|
常规范围良好,小分子量(<15 kDa)易扩散
|
全范围高分辨率,尤其擅长小蛋白
|
背景干扰
|
易产生氰酸盐修饰,导致条带假象
|
超低背景,减少蛋白修饰
|
pH稳定性
|
电泳过程pH易漂移(>9.0)
|
近中性pH(6.4-7.2)稳定
|
下游兼容性
|
碱性环境易致蛋白修饰,干扰质谱结果
|
兼容质谱(MS),减少脱酰胺化
|
凝胶稳定性
|
碱性加速聚丙烯酰胺水解,胶易碎
|
延长凝胶寿命,支持重复电泳
|
三、应用场景精准匹配指南
-首选Tris-Glycine的场景:
- 常规分子量范围(10-250 kDa)的快速筛查
- 预算敏感型实验
- 无需下游质谱分析的Western Blot样本
-首选Bis-Tris的场景:
- 小分子量蛋白/多肽 (<15 kDa) 的高分辨分离
- 磷酸化、糖基化等翻译后修饰(PTM)研究
- 质谱(MS)样本制备(避免碱性修饰)
- 长时间电泳或高温环境(稳定性需求高)
- 低背景要求的精密定量分析
四、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
1.问题:Tris-Glycine分离小蛋白时条带弥散?
-方案:切换至Bis-Tris-MOPS系统,提升小分子分辨率。
2.问题:Western Blot出现非特异性条带?
-方案:使用Bis-Tris减少氰酸盐修饰,降低假阳性。
3.问题:质谱结果出现异常修饰峰?
-方案:碱性缓冲液易导致脱酰胺化,改用中性Bis-Tris体系。
中科百抗可提供即用型Tris-Glycine、Tris-MES和Tris-MOPS缓冲液速溶颗粒,有需求欢迎联系客服咨询。